AI驱动下云平台运维效率变革_热门资讯-阿里云政企业务

 

随着AI时代的到来,如何上好云、用好云、管好云是政企客户面临的共同话题,而云平台已成为支撑其业务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。分布式、多Region、声明式、异构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带来了架构灵活性和部署效率的提升,但也让运维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。


面对动态变化的资源、频繁的变更、海量的监控数据和7×24小时的稳定性要求,云平台运维团队采用的传统运维模式效率低下、响应滞后。如何走出困局?用智能化手段重构运维流程,阿里云推出云维小智(Apsara AIOps),聚焦运维人员在真实场景中的高频痛点,通过融合大模型能力与运维领域知识,打造面向一方、三方及联合运维人员的智能协同体系,让运维工作从“被动响应”走向“主动洞察”、从“经验驱动”迈向“智能驱动”。

 


云平台运维的五大典型痛点

 

咨询工单响应慢,难以自闭环
现场运维过程中,时常需要就云产品操作、变更配置或异常排查等问题提交工单咨询,依赖专家组人工处理,平均每个工单响应耗时达2小时。漫长的等待不仅拉长了问题解决周期,也制约了现场自主闭环能力,阻碍处置知识的共享与团队协同。

 

告警处置链路长,影响业务稳定性
一个中等规模的云平台环境,每天可能产生数万条告警。尤其P0/P1级告警出现后,运维人员需先在告警列表查看属性和持续时间,再切换至内部运维知识库查询关联的排查方案,定位根因后制定修复策略,最后执行变更恢复,平均耗时超过半小时。

 

问题定位慢,跨系统排查效率低
系统异常时,运维需在监控系统、日志中心、平台蓝图、云产品运维控制台、运维知识库等多个工具间反复切换,查看组件状态、监控趋势、错误日志和排查方案,综合分析至少半小时以上。问题定位后,还需人工整理诊断过程和处置记录耗费20分钟以上。流程割裂、操作繁琐,严重拖慢问题解决速度,延长业务影响时间。

 

巡检任务重复繁重,人工执行效率低且难持续
日常巡检需每日多次执行,涵盖数十大项指标,依赖人工触发、逐项检查、编写报告,单次耗时近一小时,7×24值守场景下尤为突出。人工频次有限,非专业人员难从数据变化中识别风险。

 

变更操作风险高,依赖文档和经验
升级部署、配置变更等变更操作流程复杂,执行前需查阅文档、确认步骤,准备时间长。一旦文档滞后或操作经验不足,极易误操作,增加变更失败风险。
这些问题的背后,是传统运维模式与云平台高频、复杂、自动化需求之间的明显错配。人工主导的“被动响应”已难以为继,必须借助智能化手段实现“主动高效”。

 

 

重构运维范式

让系统具备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闭环能力

 

破解当前云平台运维困局的关键,在于突破传统“人驱动系统”的模式,构建具备“感知问题、自主分析、主动处置”能力的智能闭环。通过融合自然语言交互、知识理解与确认后自动化执行,运维正从高依赖人工的“操作执行者”角色,向“策略把控者”演进。以下是五个核心场景的智能化跃迁:

 

问题咨询:从“等工单”到“秒级响应”
面对云产品使用咨询、版本升级、数据迁移、安全等问题时,通过自然语言交互,无需等待即可获得精准解答。系统融合了专有云专家运维团队十年沉淀的超20万份运维经验,支持7×24小时自助问答,响应从小时级缩短至秒级,同时沉淀可复用的运维知识资产,不断丰富问答的覆盖范围,实现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复用。

 

 

告警处理:从“人工排查”到“智能解读”
通过引入智能告警分析能力,当P1告警出现后通过界面划词即可解读,系统自动生成告警概述、告警属性、关联产品、告警原因、告警影响并推荐处置预案。响应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3分钟,效率提升10倍,实现“分钟级定位、分钟级恢复”。

 


云维小智还可对云平台整体告警分布进行全局洞察,并支持按告警等级、类型、时间等维度进行多视角查询与趋势分析,助力运维人员快速掌握云平台健康状态,识别高频问题与潜在风险。

 

故障诊断:从“多系统切换”到“一站式分析”
仅需输入如“ECS的日志是否有异常”,诊断助手即可基于终态、监控告警、蓝图拓扑、云产品日志、巡检、关键业务指标、4K文档等数据完成跨维度诊断,1分钟内输出结构化诊断报告与处置建议,大幅缩短MTTR,提升一次解决率。

 


未来诊断助手将持续拓展能力边界,覆盖云平台、网络设备及物理机的全域诊断,构建端到端的智能诊断体系。

 

日常巡检:从“人工盯屏”到“自动执行”
通过智能化巡检助手,可实现系统自动执行巡检任务、生成巡检报告、汇总识别到的风险,覆盖终态、基础设施、飞天底座、集群水位监控、数据库、云产品、安全生产等巡检场景,避免了人工遗漏和主观判断偏差。

 


同时结合AI盯屏能力实现运维值守的智能化升级,通过盯屏任务统一管理、AI自动生成态势摘要,并通过历史数据对比识别趋势性异常,异常结果可自动钉群通知,真正实现“无人值守、异常早现、闭环高效”。

 

 

从“查文档+手动执行”到“智能引导”
变更操作是运维中的高风险环节,传统方式依赖文档和经验,准备时间长易出错。通过引入智能变更引擎,可实现:
•输入“某台物理机宕机,该如何处理”,系统自动检测状态并推荐适配的变更方案。
•引导至可视化操作界面,减少黑屏命令输入,降低误操作风险。
•执行流程结构化、步骤可追溯。

 

 

 

智能化落地的关键支撑


上述能力的实现,依赖于几项核心技术的融合:


•自然语言交互:运维人员无需记忆复杂命令,通过对话即可完成任务,大幅降低使用门槛。
•多源知识融合:将标准文档、历史工单、变更记录、复盘报告、最佳实践等非结构化知识结构化,形成可检索、可推理的运维知识库。
•多模态数据分析:打通日志、监控、拓扑、配置等数据孤岛,实现跨系统的关联分析。
•智能体协同架构:通过AI Flow能力,不同功能模块(如告警、巡检、诊断)即可作为独立智能体,也可按需协同,提升系统灵活性。
•持续学习机制:通过用户反馈和实际处置结果,不断优化模型和知识库,实现能力的自我进化。


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围绕“提升效率、降低风险、沉淀知识”的目标,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智能运维体系。

 

 

未来方向:从“辅助工具”到“自治系统”

 

当前的智能化运维仍以“辅助决策”为主,未来云维小智将向“自治运维”演进:
•预测性维护:基于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,提前数小时预测潜在故障,主动干预。
•意图驱动操作:运维只需表达“优化XX系统性能”或“保障大促期间稳定性”,系统自动分解任务并执行,支持多复杂任务的深度协同。
•自动化运维:探索自动化巡检实时监控云平台健康度,结合环境智能检测异常,精准定位根因并触发自修复流程,实现“监测-诊断-处置”全流程无人干预。

这些能力的实现,将进一步释放运维团队的精力,使其从“日常救火”转向“架构优化”和“稳定性设计”等更高价值的工作。

 

 

智能化不是替代,而是提效

 

智能化运维的目的不是取代运维人员,而是将他们从重复、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,回归到更本质的价值创造中——保障系统稳定、支撑业务创新、推动技术演进。在云的时代,运维的复杂性只会增加,与其被动应对,不如主动变革,让系统更聪明,让人更专注,这才是云平台运维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