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通义千问的地震科普大模型发布_热门资讯-阿里云政企业务

4月22日世界地球日,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了地震科普大模型(QuakeGPT),通过问答、互动等多元化形式,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地了解地震专业知识的途径。大模型基于通义千问开源大模型进行精细微调,通过学习海量地震领域数据提升大模型在地震领域的专业水平,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普知识。


据介绍,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,发生在我国陆地疆域内的地震数量,占据全球陆地地震总数的33%左右。地震发生后,公众的关注度通常会迅速上升,急需了解地震的起因、潜在影响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,相关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。然而地震学较为深奥,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理解,如何更好地进行地震科普,成为提升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的关键问题。


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(以下简称地球所)陈石研究员表示,地球所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学研究机构,拥有地震行业最大的文献资源,7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地震科学研究、科技服务、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,推动地震科技的进步,为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,特别是语言大模型的兴起,为地震科普带来了新的机遇。为此,研究所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青年团队积极展开研究,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加适合地震科普的语言大模型,为公众提供精准的地震知识学习与防灾建议。


地球所信息中心主任黄静对地震科普大模型的研发过程介绍说,为了确保大模型在地震领域的卓越性能,团队选用了通义千问开源大模型作为基座,该模型不仅拥有庞大的参数规模,还采用了先进的对齐机制,在数据集评测中,其准确率在同类相近规模模型中名列前茅。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专业性,地球所团队制作了地震知识数据集、自我认知数据集、强化训练集、奖励模型数据集与地震知识库,通过RAG(Retrieval-Augmented Generation)技术增强大模型对地震领域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,减少虚构内容,确保生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
如图所示,地震科普大模型在对于地震监测能力、对房屋造成的损失等问题的回答,比通用大模型笼统性的回答更清晰细致,更具专业性。


图.地震科普大模型(QuakeGPT)与通用大模型回答对比


阿里云政企事业部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陶昌达表示,基于通义千问开源大模型,阿里云助力地球所科研团队实现了地震知识的即时查询与交流,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精准、高效的地震科普服务,提高公众对地震风险的认知,同时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传播,促进地震科普事业的发展。未来,阿里云将与地球所展开更多创新合作,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应用,共同服务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。